English

育种奇才郭进考

2000-02-0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张志勇 本报记者 蔺玉堂 我有话说

在中国小麦育种界,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郭进考堪称一代奇才。他20多年的艰苦攀登,先后育出6个小麦新品种,其中有3个被定为国家级品种,累计推广1.7亿亩,增产小麦116亿斤,创社会经济效益70多亿元。其品种的数量、级别、推广面积和创效,在全国小麦育种界名列前茅。去年,在全国首届“科技功勋”评选中,国家人事部给他记了一等功。

石家庄市农科院的前身是石家庄地区农科所,1973年,郭进考从地区农校毕业到正在组建的农科所报到时,所里的全部家产只有一座旧楼和一片由“五七干校”转过来的河滩地,小麦组的全部“设备”就是一把木尺和一台小天平。

小麦组刚成立不久,当时的地区领导就跑到农科所,提出要打小麦品种翻身仗,重担就压在了郭进考及同伴们的肩上。

郭进考知道自己底子薄,就拼命学习。他们的宿舍在旧楼的一楼,夏天潮湿,墙上总有抹不完的水珠儿,蚊子也在室内肆虐,他就钻到蚊帐里学;冬天寒冷,屋里常常结冰,实在冷了,就到楼道的公用炉子上烧块砖,夹到屋里暖暖手脚继续学。就这样,在两年多的时间里,他啃完了《育种学》、《遗传学》、《统计学》等十几部专著和有关大学的教材,作了十万多字的学习笔记。

没有育种材料,他就和同伴们四处求援。那时候,所里经费特别紧张,每次出差,总是找最便宜的旅馆,三五毛钱一宿的大车店睡大通铺。坐火车,再远的路也不敢坐卧铺,硬座车厢也是经常站着。有一次,他从河南到山东,跑了几家育种单位,最后从烟台回石家庄,买完车票身上就剩下8分钱了,他背着半口袋材料在车上站了一天一夜,回到所里竟差点晕倒。就这样,郭进考三下山东、四去河南、五上黄土高原,两年多时间,全国有名的育种单位几乎跑了个遍,拜访了40多位专家,请教了100多位同行,搜集到了800多份育种材料,开始迈出了小麦育种坚实的第一步。

小麦育种,是一项在艰苦环境下,长时间进行田间观察试验的科研活动。就说做杂交吧,为了优中选优,他们每年要做上百个组合,要选3000株母本,并在每一株上留20个籽粒,再去掉籽粒上三个小如米粒的雄蕊,其间,18万个雄蕊,如果有一个没有去净,就可能失去成功的机会。去雄,还要在搜集选定的6000株父本花粉上,一株一株为去雄的麦穗授粉,最后,为防止串粉,每个麦穗上还要套上纸袋。这项工作,每年都在“五一”前后进行,火辣辣的太阳照在背上,还必须弯着腰或单腿跪在地上,像绣花那样一丝不苟地操作,汗水流在眼里,你只能完成一个动作后才能擦擦。

从做完杂交到通过大区实验,至少需要10年时间的观察筛选,所以,10年中他得像呵护婴儿那样,精心呵护田间的“种子选手”。有一次,他们的一个新品种快要出圃了,天突然下起了雷雨,田间所有的人都往家里跑,唯有郭进考和同伴往地里跑,雷电在头上炸响,倾盆大雨浇在身上,风刮的人难以站立,为了观察这个品种的抗倒性,他们整整在雷雨中观察了一个多小时。雷雨中,许多对照品种都倒伏了,唯有他们的品种昂首挺立,这个品种后来成了河北省的第一大品种——冀麦26号。

冀麦26号的成功,坚定了他不断攀登高峰的信心。进入九十年代,他又培育出了冀麦36、冀麦38号两个高产新品种,拉动石家庄500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,其中100万亩小麦亩产突破千斤。

郭进考搞育种总是生产上一个当家品种,两个后备品种,三个苗头性储备品种。他说“育种工作者要经常预测未来的生产需要,以科研的超前性来拉动生产的不断进步。”

郭进考从零起步,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跋涉,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种子群,创造了小麦育种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,他先后获得了15项科研成果,其中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一次,3等奖一次,省长特别奖一次,省部级科技进步1等奖三次。在小麦育种领域他是成功者,然而,成功的路上不知洒下了多少心血和泪水。

他知道,要把握准育种方向,就必须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,所以,他在农村蹲点搞试验,一干就是十几年。从参加工作到现在,他从未休过一次假,每年的“五一”、“十一”和中秋节,全部是在田间度过的。辛勤劳作,给他带来过一次次新品种诞生后的欢乐,也给他带来过终身难以弥补的心头创伤。

1951年,郭进考出生在新乐县车固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父亲去世早,母亲辛苦供他读到了中专毕业。对于母亲付出的爱,他永世不忘,总想让老人享享清福,可他整天忙着自己的田间试验,直到老人逝世,他一天也没在老人的床前尽孝。

另一件令他抱憾终生的事,是对不起早逝的儿子。孩子出生时,郭进考忙着田间试验,没能迎接他的降临。都快12岁了,家里还没有一张“全家福”,也从来没跟爸爸去过一次公园。1990年6月14日,孩子在上学的路上遭遇车祸而身亡。

40岁的郭进考中年丧子,给他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创伤。有人劝他,你为育种付出了这么多,以后就别这么卖命了。然而,郭进考就是郭进考,开弓没有回头箭,即使是伤痕累累,也一往无前,农民们需要优良的种子啊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